关灯
护眼
字体:

恰与梨花同梦 第14

首页 书架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

但太后步步紧逼,他只得尽力解释:“儿没有幸她,不过是在鲁国夫人府上遇见,她又被刻意安排进来,替儿更衣罢了。”

太后大失所望,“没有吗?那奉儿怎么说得有鼻子有眼的?”

皇帝笑了笑,和声对母亲道:“阿娘,以前在姑苏,亲戚们串门走动很随意,但往后尊卑有别,阿娘贵为太后,要渐渐立起威仪来了。有些话,听过不必放在心上,儿办事有分寸,哪里要劳动母后操心。天下方才大定,朝中政务巨万,朕忙那些都忙不过来,怎么会在鲁国夫人府上,做出那等荒唐事。”

他越说,太后越灰心,泄气地抚额说罢,“没有便没有吧,我也知道你持重,不会乱了章程。但我还是要问你一句,那辜家女郎既然入了上都,你又见过她两回了,依你之见那姑娘怎么样?以前他辜家瞧不上咱们,现如今你把她收入掖庭,他家还要感念祖上积了德呢,你想过要挽回颜面吗?”

可皇帝却很坦然,人在梨园,飞不出他的五指山,说起这个话题,简直举重若轻。

“朕的颜面,不必靠把人收入囊中来挽回。那些小情小爱于朕来说不值一提,只有大梁社稷稳定,才是目下的重中之重。在朕看来,那位辜家女郎和寻常乐工没什么分别,今非昔比,咱们既登了高位,就要有容人的雅量,别再为多年前的旧事耿耿于怀了。”

太后听完这番话,不由得反思自己的执拗,长舒了口气笑道:“我糊涂了,气性太大,说起辜家就像按了机簧,确实不应当。等到了四月里有采选,届时那么多的女郎可供挑选,还惦记那些陈年旧事做什么。既然你没把那个辜家女郎放在心上,那这事以后就不再提了,你只管好好忙你的朝政就是了。”说罢起身离了座儿,“时候不早了,我也该回去了。”

皇帝说是,“儿送母后。”

太后说不必,“你也忙了一整天了,早些休息吧,保重身子要紧。”

左右上前搀扶,太后悠着步子离开了。守在门外的盛望这才入内,掖着两手问:“陛下当真不借这个机会,把辜家娘子接入掖庭吗?”

皇帝脸上神色淡漠,“她嘴上不敢高攀,背后的那些小动作,朕看得一清二楚。世上哪有那么容易的事,她想侍君就侍君,她想拒婚就拒婚,简直不把朕放在眼里。”

盛望道是,“那可要关照梨园一声?毕竟乐工受邀去王公府上的机会颇多,万一遇了事就不好了。”

皇帝随口道:“吩咐掌事的看顾她,这件事不要走漏了风声,更不能让她本人知道,免得她骄矜,又在朕面前扮清高。”

盛望心领神会,“一切依着陛下的吩咐行事。”略顿了下,就该提及朝中大事了,敛神回禀,“司隶校尉查明了,寿春侯不得上命,在秦田征用百姓为卒,强占民田,蓄养庄奴无数。桩桩件件都有据可查,请陛下裁夺。”

皇帝沉默下来,眉眼逐渐变得森冷,抚着圈椅的扶手感叹:“昔日并肩作战的部下,却在论功行赏之后离心离德,所以才有历朝皇帝诛杀功臣的先例,看来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啊。大梁开国将领共有十二人,余下的十一人都看着韩盎呢,依侍监之见,朕该如何处置?”

这种国家大事,断乎不能说错半句话。盛望能坐上侍监的位置,自然深谙揣摩上意的门道。陛下铁腕压制朝堂时,可不像对待私事那么和软,自己跟随他半年,看得透帝王巩固政权的决心,便小心翼翼道:“十二大将虽有汗马功劳,但陛下御极之后并未亏待他们。韩盎拜大将军、寿春侯,已是无上的荣耀,他却不知感恩,日渐骄横,长此以往,未必没有不臣之嫌。奴婢以为,立国之道在于治,或者此番正是杀鸡儆猴的好时机,大可细细列出韩盎罪状,交由平章政事承办。”

皇帝笑起来,“平章政事是韩盎的姐夫,侍监这招杀人诛心,恐怕令俞庭昭为难啊。”

盛望从皇帝眼中读出了赞同,悬着的心也终于落回了肚子里,俯首道:“朝中势力盘根错节,谁是谁的姐夫,谁又是谁的小舅子,如此勾勾绕绕,将来必成祸患。陛下要建万世不朽之基业,首要便是归拢权力,打断他们的联系。将寿春侯交由平章政事处置,既可检验宰辅的忠心,也可令他们彼此之间生嫌隙。若宰辅不忠,则一石二鸟,恰好借由此事整顿朝堂,肃清乾坤。”

皇帝望向他,食指笃笃扣击着扶手,一面嗟叹:“侍监有如此见解,令朕欣慰。只不过这一石二鸟,阵仗未免大了些,朕眼下还有用得上俞庭昭的地方,若是将他们二人一同收拾了,难免引得朝野侧目,朕不能背上个过河拆桥的骂名。”说着沉吟了下,“这样,韩盎交由你去处置,事要办得磊落漂亮,要堵得住悠悠众口,侍监可能办到?”

盛望怔住了,“陛下,臣只是内侍……”

皇帝道:“你是天子近臣,仗着这个身份,行事无人敢置喙,只管放开手去办就是了。”

可这个差事,无异于烫手的山芋。陛下说要办得磊落漂亮,言外之意既要证据确凿,又要避免和诛杀功臣沾上关系。这就很考验办事的能力了,但若是做得好,就此成为陛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